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民营经济的影响及应对举措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省民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部分民营企业经营出现了困难,特别是一些出口型企业和工业企业受到影响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我省民营工业企业产品以初级矿产品和原材料为主。2008年前三季度,大部分产品市场价格维持高位运行,进入10月份后,出现逆转,特别是钢材、电解铝、有色金属、铁合金、铅锌精矿、焦炭、碳酸锶、钾肥、纯碱、原盐等大宗产品价格大幅下滑,销售减缓、产品库存上升。工业企业集中的海西州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0.75%,较上年同期下降4.47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产品市场需求萎缩,销售不畅,工业企业产品市场低糜、价格下跌、有价无市、效益滑坡,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以中小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西宁市为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4.43%,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169.37%,应收账款增长32.84%,产成品占用增长了50.96%。三是流动资金短缺问题突出。由于库存量增加,办理承兑汇票贴现规模受限,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量减少,部分出口企业和工业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影响了正常生产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据格尔木市有关部门统计,全市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为3.8亿元,其中生产流动资金需求量为1.8亿元,技术改造资金需求量为2亿元。四是工业项目投资受到影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和困难增多,全球范围内出现经济大幅下滑态势,市场需求和供给双双下降,影响了工业企业的投资信心,工业建设项目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拟建项目暂缓观望,在建项目进度放缓,已建项目投产延迟,部分行业产能缩减的情况。五是民营企业潜在的困难和矛盾凸现。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民营企业中潜在的融资困难、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矛盾凸现。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虽然全球经济发展大势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对我省民营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对我省民营经济造成太大的打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青海系内陆资源型省份、地处边远,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时间和受冲击的程度上相对滞后,为我们进一步调整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危机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二是青海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低(全国的外贸依存度是63.6%,青海只有5.7%),经济金融滞后,资源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比较多,没有直接受出口影响。也就是说,国外市场的变化、外需的萎缩对青海经济的直接影响甚微,从这个角度讲,世界金融危机比对全国的影响低得多。三是金融危机主要影响的是出口型企业和工业企业,我省民营企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较多,全省民营经济户中(含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事第三产业的约占85%。因而众多民营经济户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提出了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具体措施。省委提出了抓好经济工作的四个“千方百计”,即: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发展,千方百计争取落实项目,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千方百计转变发展方式。针对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政府部门出台九项综合措施,即: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企业的力度;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支持服务业发展;鼓励企业扩大市场营销;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鼓励企业开展互帮互助等。同时,还出台了分行业用电补贴、铁路运费减免、银行贷款优先等三方面的政策措施力促工业经济的发展。省发改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地税局、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国士资源厅、人行西宁支行、西宁海关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民营经济下滑的势头有所遏制。
二、2008年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2008年我省民营经济虽然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由于前三季度民营经济运行良好,加之金融危机对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影响在时间上相对滞后,2008年度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营经济增加值持续增长。据初步预计,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74亿元,较上年的213.69亿元增长28.2%;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8.5%,较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
2、民营经济户数持续增加。据工商行政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2008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0.81万户,从业人员23.89万人,注册资金27.65亿元,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6.6%、7.6%和16.5%;非公有制企业1.26万户,从业人员30.75万人,注册资本271.90亿元,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12.5%、-16.1%和19.8%。
3、民营工业企业发展良好。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442.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5%。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7.51亿元,增长37.0%,高于全省GDP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成为青海经济发展中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新兴力量。
4、民营企业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军。据海关统计,2008年,青海省进出口总值为68847万美元,比2007年增长12.5%。其中私营企业进出口31716万美元,增长112.2%,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5791万美元,增长133.3%,分别占进出口总值的46.1%和37.5%,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军。
5、民间投资力度大幅提高。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民间投资207.83亿元,较上年增长20.1%,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35.7%;港澳台及外商投资11.12亿元,增长5.9%,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1.91%。
6、民营企业品牌建设持续推进。2008年,全省驰名商标达到8个,其中民营企业拥有7个。省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认定2008年度著名商标14个,其中民营企业占10个。
7、民营经济对税收的贡献率提高。2008年,全省企业上缴国税税收中,内资民营企业占43.07%,较上年提高8.48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占4.75%,较上年提高2.45个百分点;全省企业上缴地税税收中,内资民营企业占78.43%,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占2.29%,较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
8、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省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社会责任,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支援灾区,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捐赠现金3960万元,物资325万元,捐赠款物总价值4285万元。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派出人员和设备赴灾区参与救援了工作,用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献上了一份爱心,显示出了我省民营企业家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
2008年,民营经济的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9月28日,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会。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均出席了会议;各州、地、市以及区、县、行委、工委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州、地、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各金融机构;中央驻青单位、国有大型企业代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等近千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充分肯定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标是:速度和总量持续提高,到2012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经济总量比2007年翻一番;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0户,其中过10亿元的达到5户;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或达到40%;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持续增大,吸纳就业人数年均增长5%左右。会议同时提出要在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即: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扩大规模、做大总量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技术与管理创新,在提升非公有制经济质量和水平上取得新突破;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在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后劲上取得新突破;实施民众创业战略,在推动全社会创业热潮上取得新突破。这次会议的召开,使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坚定了信心,增强了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青海省经委中小企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