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集约化经营后,农区最大的转变,就是观念上的转变,农民已经认识到:不离开土地,就没有出路。”海晏县金滩乡海东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宝这样评价集约化经营带来的好处。
驾着私家轿车,早已在西宁买房的张金宝如今已是海晏县首屈一指的富翁,土生土长在海东村的他早在上世经九十年代初期,就将自家的11亩土地出租,自己干起了贩运牛羊的生意,当时家人和村民对他的这一做法颇有微词,然而就是从这时起,张金宝家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出租的土地维持了一家人的温饱,张金宝做生意赚的钱,已让家里有了赢余。
海东村最早的集约化雏形是在张金宝2002—2004担任村委会主任时进行的,村民将400亩土地入股,开始了成片经营,那一年,村里试着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虽然受制于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但在那一年凡是入股的人家,每家人均增收200元。
通过初期的尝试,张金宝意识到“土地要成片、规模经营,要解放劳动力。”2008年,海东村成为海晏县集约化经营的试点村,作为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张金宝依托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藏铁路的修建、从2005年起陆续建成了海北金宝农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海北环湖宾馆、他里曹砂场、岳峰采石场、海晏县金滩种植业公司。2009年全村开发了200亩土地种植树苗,其中的100亩今年就要见效,2010年全村整合土地800亩,种植高产燕麦,平均亩产达到700斤,每亩收入达到910元。“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千百年人们形容农民都惯用“脸朝黄土背朝天。”然而今天海东村的村民已经认识到,要想致富必须离开土地,以发展多种经营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张金宝将这一转变定义为:“苦出来的经验。”
随着新年的到来,海东村即将完成对73户扶贫户的异地搬迁,73户久居深山的人家,终于要走出大山,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潮流中。站在竣工的新房前,迎着金银滩上漫天飞舞的黄沙,张金宝这位个头不高,40多岁的中年男子,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每户90平方米,95000元的造价,受益于国家项目投资、危房改造项目、住房奖劢政策每套住房国家补贴45000元。房屋建设前,每户要预交10000元,不到一个星期,村民们就交齐了这笔钱,“如果没有集约化经营,要让村民在这么短的时间,筹集到这么一大笔钱,以前连想都不敢想。今后村‘两委’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利用这73家紧邻315国道的优势,重点发展洗车、加水、餐饮、农家乐等第三产业,要在村民搬得出、稳得住、富得快上下功夫,争取让参加集约化经营的农户每户增加收入4500元,人均增收1000元。”张金宝说。
“集约化经营,推动了海东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现在村民外出打工,从最初的有工就打,到现在选择能长期打工的地方;以前一到夏天就要忙于回乡务农,现在他们与城市产业工人一样,只在过春节才回家呆十几天,有的过不到十五就走了,家里的土地都集中种植了,等到年底分红就行,春种秋收再也不用庄稼人操心了。”张金宝这位被称为海东村集约化经营的实施者、受益者、管理者、组织者的村领导,掰着手指一项项地细数着集约化经营带来的好处。(作者:何汀 童礼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