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观看,尖扎县在黄河的环抱中俨然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水城。其实,在黄河南岸一马平川之外的崇山峻岭间,还分布着许多处于恶劣生产生活条件下的贫困群众。
黄河,在昼夜前行中注视着尖扎县的发展,也见证着这个国定贫困县在省、州扶贫部门的支持下,以扶贫开发为抓手,矢志“挖穷根”,为民谋福祉的一个个壮举。
4月的一天,记者与尖扎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尕藏一同来到尖扎县近年建起的娘毛龙哇生态搬迁安置区。尕藏向记者介绍,切实改善偏远脑山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直是这个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
“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这一全新的扶贫开发思路,让贫困群众切实受益。
立于一处高坡远眺,呈条块状规划整齐有致的娘毛龙哇扶贫搬迁安置区,一排排房屋庭院,一条条铺设到各个院落门口的硬化道路,如沙盘中的模型般呈现眼前。
尕藏手指安置区远近的房屋说,尖扎县一些地区因基础设施落后,水、电、路、通讯等几乎空白,甚至还因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威胁。
为了解决这部分群众最切身的利益问题,尖扎县于2009年,在距县城较近,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段,启动建设了尖扎县生态及地质灾害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娘毛龙哇安置区。安置区占地250亩,建设内容有房屋、宅院、人饮、道路、供电、防洪等工程项目,每户房屋建筑面积为65平方米,总投资4019万元,其中群众自筹416万元,由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担保贷款和行业配套筹措资金。
目前安置区已基本建成,可容纳512户、2561人入住,许多群众已在完工的新居里入住,并在新居的庭院里栽上了花卉果树。预计到年底,山上的500余户群众都可搬到山下的新居,困难群众不但生活条件改善了,就连安置区的群众外出打工或创业也比以前具备了良好条件。
一手致力于“挖穷根”,一手以扶贫开发培植产业之树,手牵贫困群众走进幸福生活的绿茵。
“送钱送物不如送产业,随着扶贫开发理念和模式的不断创新,集中连片发展优势产业对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 在康杨镇崖湾村金农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康杨镇扶贫部门的人员充满了感慨。
康杨镇的崖湾村、宗子村、巷道村三村有525户、3200多名贫困群众。2010年,尊重群众的意愿,以项目户入股、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模式,集中三个村扶贫项目专项资金262.48万元,投入到牛羊育肥、贩运、屠宰等经营中,项目户入股期限为5年,在5年内项目户与养殖专业合作社按入股协议分红。
崖湾村村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孔尔沙说,合作社经过近两年的运转,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体系,有力促进了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
专业合作社从三个村的贫困户中聘来10余人在这里长期打工,崖湾村村民冶金龙是其中一员。冶金龙说,以前他给人拉土方,活重收入少,现在他和妻子马尔舍都在合作社打工,人均每月工资1800元,加上合作社年底分红,家里的年收入比以前的不足1万元增涨到了4万多元,日子自然也就好过多了。
据了解,仅去年一年尖扎县就以扶贫开发为抓手,投资近千万元完成了6个村的集中连片、整村推进项目,解决了6158名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搬迁安置难群众512户、2516人,全年稳定脱贫702户、3206人。
黄河,注视着岸边百姓人家生活的变化,更见证着在这个和谐的时代给予这块土地的一个个福祉。 (作者:萧柳 官群)